屈原也另类

分类:屈原研读
2013-07-13 13:39 阅读(?)评论(0)

    案:三峡电视台在2012年国庆期间拟播出自办节目《宜昌史事》专题,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录制相关节目,笔者忝列其中,928日录制, 104日播出。本文为讲稿。

在很多人眼中,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他的忠君爱国,他的自沉汨罗江,他是端午节的主角等等。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名叫——“屈原也另类”,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名字,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想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屈原性格当中另外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性格上的一些弱点;第二是屈原在当时楚王和群臣以及知识分子眼里,他就是一个另类。

我们不妨先看一则材料:

唐代沈亚之《屈原外传》:“屈原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用今天的话说,他不仅是个身材高挑、秀外慧中的美髯公,而且还喜欢奇装异服,还有就是爱干净,甚至有点洁癖的味道。可以说屈原是典型的“高富帅”、“富二代”,而且还是个“文艺青年”。

这虽然是野史,但很符合屈原的真实性格,尤其是他性格当中的弱点:完美主义和自恋倾向。

一、贯串屈原一生的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美”:

●个人禀赋是“内美”:高贵的血统、美好的名字、吉祥的生日

●政治理想是“美政”:存君兴国、举贤任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

●实现政治理想的途径是“两美其必合”:圣君和贤臣共同复兴楚国

●作品不仅有《思美人》,贯穿作品的中心意象是“美人香草”:美人有时指圣君贤臣,有时指自己。比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二、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更是“高大全”和“唯我独尊”:

●有时候,屈原把自己写成一个戴着高帽子,骑着高头大马、拿着宝剑的侠客,有时候又像一个风流才子,在江边等着美女的到来,有时候像一个孤独漂泊在江湖的知识分子,有时候还像一个披满鲜花香草、玉树临风、质问苍天的隐士。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这种“高大全”的描述,无不带有文饰自我的自恋倾向。

●屈原作品中有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余”、“吾”、“朕”、“予”等等,说明屈原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有一种自觉担当社会使命的“舍我其谁”气概。但我们也注意到,在屈原作品中第一人称代词的出现,一是反复强调自己的内美和修能,如在《橘颂》、《离骚》、《涉江》中出现了大段的自我赞美的诗句,将自我理想化,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良好感和天生优越感。屈原作品中高大巍峨、气势非凡的男性形象正为此而设;二是将昏君奸臣与“我”进行对比,将自己置于美丽、孤危、哀怨的境地而描述,突出自己的美丽、清高和孤独。

班固曾经说屈原“露才扬己”,与屈原同朝为官的上官大夫在楚怀王面前所进谗言中,最关键的话就是说屈原“非己莫能为”。这些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诽谤,多少说明屈原性格中的弱点。

什么是完美主义呢?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曾这样描述完美主义者的性格特征:

“完美主义者有非常高的道德和智力标准,在此基础上他们藐视别人。他们为自己的操行端正深感自豪,……要求别人遵守这种标准,并因别人做不到而鄙视他们。”

屈原的完美主义是他性格的最大缺陷,前面提到的“性洁,一日三濯缨”,屈原将他的身体和生理洁癖上升到了对社会躯体清洁度的追求,隐喻了一种道德洁癖,因而其作为道德楷模历来为人津津乐道。而他纵身跳入汨罗江,可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临终宣言。

屈原一生先后担任过两个官职,一个是三闾大夫,一个是左徒。

左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所担负的职责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参议国家大事,发号施令;二是接待宾客,应对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这说明,屈原至少有杰出的政治才干,熟悉历史上的治乱兴亡之道,精通外交礼仪,仪表堂堂,而且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都很强。

三闾大夫有点像今天的教育部长这个位子,所担负的主要职责是:撰写楚国屈、昭、景三大王族的族谱;以宗族中的杰出人物的事迹来教育这些贵族子弟;对贵族子弟还要进行乐舞与祭祀礼仪的训练。也就是说,屈原还是一个教育家。据我所知,在今天的宜昌市区,三峡大学、宜昌市第一中学、天问学校、滨江公园镇江阁附近,都有屈原塑像,这也说明人们对他作为一个教育家的认同。

后人更喜欢以三闾大夫称呼屈原,无论是《渔父》中的渔父,还是后世文人,甚至端午节划龙舟为屈原招魂的招魂曲都这样。而屈原自己呢?他更喜欢左徒这个职位!他的作品里面很明显流露出对自己担任左徒一职的骄傲,而仅仅在《离骚》中表明过自己担任三闾大夫,还是哀怨的口吻,什么“哀群芳之芜秽”等等,甚至以昔日香草都变为臭草的说法否定了自己的教育业绩,这是屈原少有的对自己否定性评价。

左徒是从政,三闾大夫是从教,前者权力之大不是后者能比的。虽然权力可以让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这绝不是说屈原迷恋权力,那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屈原生活的战国晚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初见端倪:东边是礼仪之邦齐国,西边是被称作虎狼之国的秦国,南边是楚国,楚国疆域面积最大,物产最丰富,士兵也骁勇善战。这个“三国鼎立”的局面有点像金庸小说里面写到的东邪、西毒、南帝。

当时外交上盛行“约纵连横”的策略,“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就是说,只有楚国和齐国纵向结盟对抗秦国,楚国最后才能实现统一。但是到楚怀王后期、顷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外见欺于秦国张仪,丧师割地,怀王被秦国劫持,滞留他乡而死;内部腐败不堪,楚国从此走向没落。

《韩非子》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魏国国君赠送给楚怀王一个姓王的美人,怀王很是喜欢她。

  楚怀王夫人郑袖深知怀王喜欢王美人,于是表面上比怀王还要喜欢王美人。衣服呀宝贝收藏之类的,也是专挑王美人喜欢的送。

  怀王就说:“夫人您知道我爱新人,你喜欢她胜过我喜欢她。这是孝子养亲,忠臣事君的行为啊!”

  夫人郑袖这个时候知道怀王不会认为自己嫉妒,于是对王美人说:“大王非常爱你,但是不喜欢你的鼻子。以后你见到大王的时候,要经常捂住鼻子,那么大王就会永远宠幸你了。”于是王美人听了这话,每次见怀王,都会捂住鼻子。

怀王于是感到奇怪,问郑袖:“王美人每次见到寡人都捂着鼻子,怎么回事?”

郑袖说:“我不知道呀。”

怀王再三追问,郑袖才说:“她经常跟我说讨厌大王您身上的臭味。”

于是怀王大怒说:“割掉她的鼻子!”

夫人郑袖此前已经安排左右的,一旦大王说割掉王美人的鼻子,必须马上执行。所以这次在怀王还没来得及后悔之时,王美人的鼻子已经被割掉了。

你想啊,屈原是这么完美主义的一个人,哪里看得惯这种荒淫无道啊!楚国有过辉煌的历史,比如楚庄王曾问鼎中原,雄霸一方,像什么“问鼎”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呀,这些成语就出自楚庄王这个时代,说明了楚国在这个时期的辉煌。而现在这么衰败!本来北方诸侯各国一向就认为楚国是南蛮,对楚国一向就有敌意,不大认同和接纳楚国。屈原身为三闾大夫,又与楚王同姓,他的民族意识和强国梦想更为浓厚。他非常清醒地知道,只有楚国复兴强盛起来,才能得到北方诸侯的真正认同。

当时的知识阶层一般出身卑微也能够进入政治权力中心,比如苏秦,这位洛阳才子出身寒微,通过“锥刺股”这样的刻苦攻读,最终能佩六国相印,而屈原出身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复兴楚国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强烈,但是被疏远和放逐的命运,使他有一种被“边缘化”的焦虑。

左徒身份为他参与内政外交、实现美政理想提供了契机,他也确实在此位置上有步骤地改革楚国政治。但是任职时间太短,重新启用的希望也遥遥无期,所以在作品中他屡屡流露出对自己担任左徒一职的骄傲而极少言及三闾大夫的功业,换句话说,屈原对个人官职的矛盾心态是他内心一种深层次的焦虑。

所以在楚国贵族群体和大多出身卑微的知识分子面前,他的焦虑感越重,他的另类感也越明显。

 

流传于秭归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据说,粽子的外形之所以是三角形,原因就在老百姓认为屈原棱角分明,绝不圆滑;而有心有肝,一身洁白正说明屈原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上面我们讲到屈原性格上的完美主义、自恋倾向以及浓重的焦虑感,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并不妨碍他的伟大,也不会贬损屈原的高洁人格。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伟人恰恰是因他们性格中的缺陷而伟大,比如李白、鲁迅、梵高、乔布斯等等也都很完美主义、很偏执等等;我们只是想站在人性的高度,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理解屈原的性格弱点,把屈原当作一个“人”而非“神”来看待,这样我们就不会因其性格弱点而否认其人格的光芒和人性的力量。我们是想接近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屈原,而不是一个僵化的符号。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