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和品位是晚报的立身之本

分类:风情雨致
2013-07-13 13:41 阅读(?)评论(0)

案:2012117日上午,三峡晚报报首个中国新闻奖颁奖仪式暨《三峡风》副刊座谈会在三峡晚报举行。《“反对”与反“对”》作者符号,编者、本报文体副刊部主任冯汉斌分别获得了中国新闻奖。本文是笔者应邀出席座谈会时的发言。后节刊于翌日三峡晚报。  

杂文之于文化副刊、文化副刊之于晚报,无论是从报业传统还是放眼未来,这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次由文化副刊发表的杂文,使《三峡晚报》首夺中国新闻奖,进一步证明杂文之于文化副刊,文化副刊之于晚报所聚变的能量,也说明文化内涵和品位是主流媒体的立身之本。

杂文需要敏锐的眼光、丰富的学识、犀利的笔触寻找时代和社会的脉动,指陈时弊。左揽新闻性,右接文化性,短小精悍,如同轻骑兵,凌厉中原,顾盼生姿;刀锋所指,尽显妍媸。符号先生的《“反对”与反“对”》正是这样一篇杂文,文章不仅仅是对“钱学森之问”的回应,也不仅仅是对教育体制、学术体制甚至政治体制的反思,更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文化反省。文章不仅具有思想深度、文化高度和学养厚度,也有如手术刀一般庖丁解牛驾驭材料的“薄”度。

副刊需要文化,需要品位。龙应台有篇文章叫《有什么副刊,就有什么社会》,在谈到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时候说,“相当于每天五个全版的副刊,基本上有三种内容:评论、创作、文化消息。”所以“要了解德国的知识阶层对什么事情关心、有什么样的品位,《汇报》副刊是一个标帜。”在我看来,知识阶层的认识,代表未来的方向。从这个角度看,《三峡晚报》这次获奖,是多年来坚持对文化内涵追求的必然结果;毫无疑问,这次获奖也彰显了副刊责编敏锐的眼光和突出的文化品位。

晚报和其他报纸的异质性在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闲适姿态,这是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三峡晚报》“三峡风”文化副刊“三游洞”文学版,我几乎是每期必读,这源于一份文学情结。创刊于1982年的南京《周末报》伴随我走过中学时代,回想起来,主要是《周末报》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抓住了一个少年的心,尤其是头版每期必有的杂文,是我写作议论文的模板;到宜昌参加工作以后,从《宜昌市报》到《三峡晚报》,我也一直浏览,细读最多的还是文化副刊,希望找寻少年时期那份闲适的滋味以及被思想撞击灵魂的痛感。宜昌文化人的大名,也大多通过副刊所熟知。我也投稿,我的处女作《剑指向何处——陈凯歌电影<霸王别姬>的意蕴走向》就发表在《三峡晚报》19931119的副刊,当时还获得了年度影评征文一等奖,拿了50元钱。现如今报业实体化,晚报也不例外,要继续兼顾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和闲适姿态,也很难;但只要晚报人的那份优雅的心态还在,晚报的活力、副刊的魅力、杂文的穿透力将会为《三峡晚报》赢得更多的喝彩。

20121107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